查看原文
其他

当细胞疗法进军自免,能否打开一个新的大病市场?BiG热议

BiG专栏 BiG生物创新社
2024-10-12

前言


对于全球医药行业来说,自身免疫疾病一直是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领治疗领域,然而遗憾的是中国药企在自免领域的进展较为有限。长期以来,大/小分子靶向制剂占据自免药物开发的主战场,但是近年来,以CAR- T为代表的细胞疗法开始为行业瞩目。


2024年6月,BiG10周年上,一场关于细胞治疗在自免领域开发策略的圆桌讨论异常精彩。讨论嘉宾从投资人、临床PI、Biotech和科研机构等不同角度分享了许多insights。


*以下内容以现场为准,整理可能存在疏漏;观点未经所有嘉宾审核,仅供行业参考交流,观点不代表嘉宾所在公司及单位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用药建议。

 


讨论嘉宾(左起)

郭秋杉: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伙人、BiG青委(主持)

徐沪济: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大内科主任兼风湿科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王   俊:纽约大学助理教授

倪锡祥:恩瑞恺诺生物创始人、董事长

韩   露:北恒生物联合创始人、CEO

郭晓宁:毕诺济生物联合创始人/CEO


  01  


 细胞治疗在自免领域的发展历史


徐沪济:


Car-T在自免领域的治疗效果相较于传统抗体更佳的原因,在于细胞治疗的杀伤功能明显强于抗体。最早用于治疗狼疮和B细胞相关的淋巴瘤的CD20抗体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因此,人们开始尝试使用Car-T技术来解决自免疾病的问题,目前已经证实其确实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我从2018年开始思考将细胞治疗用于自免疾病,但由于国内存在多种限制,比如伦理审批难度大,因此实施起来相当困难。直到Georg Schett将细胞治疗用于自免疾病,并于2021年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了结果,一下子开启了整个领域。George所进行的临床试验并未注册,而是采用了同情用药的方式,因此他发布的患者结果都相当出色。但是据我们了解,国内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结果并不尽如理想,实际上Carl June在前期进行的研究也并不十分理想,直到Emily这例患者出现转折。


细胞治疗虽然并非成熟的治疗方式,却为我们展现了自免领域的希望。目前国内已有13项细胞治疗的注册项目,以及许多非注册项目。我们目前使用异体细胞治疗的结果还是相当理想,我们已经进行了十几例,我认为还是有很大的希望。当然,我们目前在研发许多产品,也在探索最佳的治疗方法,包括清零方案、治疗方案以及用量方案等等,因此仍面临许多挑战。


王俊:


实际上,许多针对CD19或CD20的靶向药物早期就开始用于B细胞清除,但效果并不理想, 特别是在疾病组织层面。如今,Car-T疗法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果,确实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目前大家普遍认同,T细胞可能渗透到组织中并能够有效清除目标细胞。目前看到的良好效果主要是由于比早年单抗效果更好的 免疫细胞介导的,Car-T或Car-NK等Car结构能够实现更深层次的清除作用,这种清除效果可能优于传统抗体


然而,这种优势是否能通过T细胞衔接器或其他治疗手段实现,达到良好的疗效和免疫毒性平衡,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答案。


  02   


细胞治疗在自免领域如何选择适应症?


徐沪济:


在自体免疫疾病领域,哪一种疾病最适合进行细胞治疗目前尚不清楚。


然而,根据我们的观点,目前细胞治疗效果最佳的是靶向B细胞。因此,我们选择的适应症主要是那些由于高浓度抗体导致的疾病。我们选定了六种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炎、硬皮病、抗磷脂综合征(APS)、血管炎以及难治性干燥综合症。至于为什么没有选择类风湿关节炎,Georg也进行过相关研究,但他采用的是双抗治疗而非CAR-T治疗。尽管类风湿关节炎也是由抗体引起的,但我们认为它主要还是T细胞相关的疾病。至于其有效性如何,我们尚不清楚。


另外在适应症选择上,为什么大家没有选择更为常见的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疾病目前使用生物制剂治疗总体效果较为理想。因此,我们选择的疾病都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中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干燥综合症、硬皮病等疾病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选择这些难以治疗的疾病进行研究,是由于临床上的迫切需要,并且这些疾病与B细胞相关,因此研究者们都倾向于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


那么,T细胞相关的疾病是否可以进行细胞治疗?目前尚不明确。与T细胞最相关的疾病应为强直性脊柱炎,因为强直性脊柱炎是B27相关的疾病,90%的患者都有B27抗原,因此它肯定与T细胞有关。但究竟靶向哪类T细胞仍是一个问题。我刚刚与王教授讨论了是否可以找到T细胞的抗原决定部位。我们已经掌握了许多序列,包括雷帕霉素相关蛋白(Raptor)以及可能的致病型Raptor,但具体是哪几个氨基酸仍不清楚。如果能明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开发相应的抗体或采取其他方法。因此,这方面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希望。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选择各个适应症中难治性患者,虽然细胞治疗是一个尚不成熟的产品,至少能给患者带来一些希望。


韩露:


我们确实也高度认同目前细胞治疗在风湿科某些疾病中的应用。然而,这仍处于非常初期的探索阶段,距离大规模临床使用可能还需要十年时间。


假如有朝一日我们能将其推进到商业化阶段,从制药企业的角度来看,适应症的选择就是关键所在。我认为,那些具有明确B细胞驱动机制的疾病,尤其是既往利妥昔单抗有一定临床数据支持,或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实现免疫重建有所反应的疾病,可能是较为合适的选择方向。


紧接着最为关键的就是在确定适应症后,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人群。对于这些自身免疫性良性疾病而言,患者通常具有相当长的生存期,因此对治疗的安全性耐受度较低。在目前有限的临床前及临床数据支持下,我们能够选择的目标人群可能相当有限,很可能只能从那些已经使用其他治疗手段的末期患者着手。虽然后续可以采取逐步向前线患者推进的策略,但在诊断和疗效评价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挑战。


因此,对于一家细胞治疗公司而言,在实现药品上市的道路上,除了早期的概念验证之外,第一步可能是精确界定适应症内的目标人群,这无疑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究竟什么样的人群能从治疗中获益,适应症较多,患者异质性较强,基因背景多样化,背景治疗,前线治疗多样化,圈定目标人群需要较多的摸索。,并且风险小于获益,这可能需要我们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断探索。


王俊:


关于适应症的选择我有两点需要分享。


第一,尽管大家普遍选择B细胞驱动的适应症,但实际上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完全由抗体驱动的适应症,以及伴随T细胞参与的适应症。T细胞参与的情况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T细胞和B细胞共同发挥作用的适应症;另一类是虽然T细胞参与,但最终仍是通过B细胞发挥效用的适应症。因此对于不同的适应症,甚至同一适应症中的不同患者,其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德国团队和徐主任已经开展了许多相关案例的研究,这些问题确实很复杂,但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但总体而言,目前我们看到的数据仍然非常积极,令人振奋。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过去50年中仅批准了两种抗体药物,尽管广泛使用但疗效一般。从疗效的角度来看,与现阶段细胞治疗的数据相比,有可能存在一定差异,Car-T疗法展现出更加良好的前景。然而,细胞治疗如何选择适应症以及避免潜在安全性风险,这些仍需深入研究,且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随着精准医学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我们在肿瘤和自身免疫领域积累的经验,这些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第二,我们虽然讨论了靶向B细胞的问题,但德国团队也开展了T细胞衔接器的研究。众所周知,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T细胞驱动的疾病。但不同类型的RA在T细胞的驱动机制上可能存在差异,是否必须依赖B细胞的参与,或是二者共同发挥作用,这一点尚需严格划分。因此,在T细胞领域未来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如果未来B细胞治疗和T细胞治疗之间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是否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进行如此深度的免疫细胞清除就可以治疗疾病,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方向。


  03   


T-reg在自免领域的进展和展望


郭晓宁:


细胞治疗实际上是一种通过魔法来战胜魔法的过程。由于细胞治疗是一种活性药物,因此选择最合适的适应症一直是个问题。相对而言,T-reg是一种较新的产品,它主要调节T细胞的功能,例如抑制T细胞。我们目前的工作是对Treg进行工程修饰,我们只给它加入了一个Car,使其成为Car-Treg。


因此,我们发现加入Car后,它不仅可以调节T细胞,还可以调节B细胞。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问题,即如何选择适应症,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我们也考虑过,因为Car-Treg的机制与传统的Car-T或Car-NK机制不同。Car-T或Car-NK的机制主要是清除B细胞,它们会清除所有的B细胞。而Treg的机制更多是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以重建患者体内的免疫稳态。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完成了体外扩增。Treg本身也有一些不同的类型,如天然Treg和经诱导产生的iTreg,这些类型容易产生表型不稳定性。


因此,在扩增Treg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寻找表型相对稳定的Treg,如FOXP3高表达的Treg,以实现体外扩增。我们也尝试了市场上的各种培养基和试剂,找到了一些能够大量扩增这部分Treg的组合,体外扩增量可达到2000倍以上。我们进行了很多体外验证,发现它可以有效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动物实验,如GVHD模型验证其功能。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因排异反应而有一半以上死亡,而使用Treg的组死亡较少,而使用Car-Treg的组只有一只动物死亡。并且后来发现,这只动物的死亡是由于互相斗殴而非排斥反应。这些结果初步验证了Treg在抑制免疫细胞反应中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目前,Car-T和Car-NK在像红斑狼疮这样的B细胞介导的自免疾病上已经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有些疗效持续时间相当长


那么Treg应该考虑哪种适应症?是更应该考虑像类风关、IBD这样的T细胞介导疾病,还是一些T细胞和B细胞共同介导的适应症?因为我们的Car-Treg本身对T细胞和B细胞都具有介导作用,所以我们想从这个角度进行探索。然而,我们的产品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我们还没有足够多不同动物疾病模型能够提示我们在哪种疾病上可能会表现出最佳效果。但我认为我们已经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并已经看到了一些良好的结果。因此,至少它为未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免疾病治疗方式。


  04   


如何看待细胞治疗在自免领域的安全性问题?


郭秋杉:


关于细胞治疗安全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对安全性的耐受性相对较低。与肿瘤相比这类疾病的负荷相对较轻,因此在理论上,无论是细胞因子风暴还是神经毒性等风险都可能较低。然而,对于慢性疾病患者而言,长期用药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不可避免的风险,例如感染等问题。


徐沪济:


我们目前已经处理了许多病例,然而我们的感受却在发生变化。当我们处理第一个和第二个病人时,我们自然会担心患者可能死亡的风险,因为不像肿瘤疾病,因自身免疫疾病而发生死亡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而相比于癌症患者,自免疾病患者进行Car-T治疗的风险要大得多


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我们目前处理的都是难以治愈的疾病,患者的状况非常糟糕。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直到疗效显现出来之前,我们都会倍感压力。感谢整个医疗团队的努力,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一年没有发生过任何患者死亡的情况。


其次,给自免疾病患者回输Car-T需要停药一个月,但有些患者无法等待这么长时间。因此,我个人认为使用异体Car-T可能是一个更为紧迫的选择,因为可以立即使用该药物。


第三,治疗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因为每位患者都是独特的,治疗方案需要不断调整。一位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浆,另一位可能需要丙球,还有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以帮助其度过难关。这些挑战使得处理自免疾病患者的整个过程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


谈到细胞因子风暴的问题,我们在第一例病例完成治疗后投稿至《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但在10天内收到了他们的反馈,他们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但始终没有接收。后来,杂志的主编恰好前来拜访,我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了解到他们内部存在许多疑虑。其中一个疑虑是他们认为我们可能选择了“好病人”来进行治疗。我向他解释我们的研究是注册性质的临床试验,无法选择病人,这让他们放心了。


另一个疑虑:是他们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的患者没有发烧或出现细胞因子风暴。我解释道,由于自免疾病患者的B细胞负担较轻,在杀灭细胞后,可能释放的细胞因子较少,这一解释让他们理解并认可了我们的研究成果。


现在,我们已经开发了5款产品,实际情况并不如我们最初设想的那样,许多产品会引发较严重的细胞因子风暴。为什么第一款产品没有引发严重的细胞因子风暴,而第二款及后续产品都有?为此我们正在进行研究,比较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不能说没有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细胞因子风暴是存在的,但都处于可控范围内,并不像我们最初想象的那么简单


倪锡祥:


关于细胞治疗在自身免疫领域的风险,我有一个积极的消息与大家分享:我们不必过于担忧。


根据我的经验,我参与了多达二三百例CAR-T细胞治疗,涵盖了八九种适应症,包括实体肿瘤和血液肿瘤。由于患者的肿瘤负荷较大,且B细胞已肿瘤化,导致其不断产生,从而使T细胞持续处于激活状态。一旦T细胞激活,其主要特征便是释放细胞因子,以招募其他免疫细胞进行防御。这些被招募的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同样会分泌细胞因子,因此有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风暴。


然而,在自身免疫疾病中,情况有所不同。患者的B细胞数量相对有限,即使经过治疗后被消灭,也不会有新的B细胞大量增生,因此难以引发细胞因子风暴,也不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感染。这是因为这些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系统受到压制,再加上细胞治疗后免疫细胞进行了清扫,B细胞数量仍然较少,抗体分泌能力不足,从而影响患者的抗感染能力。此外,B细胞的减少也会影响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因此,在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德国团队诚实地披露,在他们的15例病例中,有14例出现了感染。这提示我们,感染可能是自体CAR-T细胞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选择了使用NK细胞进行治疗,这不仅使得感染风险有所降低,反而增强了抗感染能力。NK细胞的特点正是其强大的抗感染能力。这一点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得到了验证,涉及的病例多达二十余例,在这些病例中,感染发生的情况并不明显,更不会引发细胞因子风暴。


韩露:


我们公司收集的自免疾病数据相对较少,因此我只能分享一些我们的观察结果。从数据分析来看,我们观察到同类产品在治疗自免疾病时出现严重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较治疗肿瘤时低,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我们发现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在清淋治疗前,外周血中CD19阳性细胞的数量通常超过每微升1000-6000个甚至以上。而对于我们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免疾病患者,在长期免疫抑制剂,激素治疗下,清淋前外周血中的B细胞数量一般在10-300个/微升。也就是说,自免疾病患者的基线B细胞负荷,仅为肿瘤患者的1/20至1/100。


其次,在清淋治疗后,无论是肿瘤还是自免疾病患者,外周血B细胞数量都降至每微升0个以下。不过我们没有检测其他组织如淋巴结中的B细胞数量情况。


综上所述,自免疾病患者治疗前效应细胞与靶细胞的比例较低,不都是在外周血中,因此机体的免疫反应也不如肿瘤患者那么剧烈。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自免疾病患者中出现细胞因子风暴的概率较低或程度较轻的原因。


  05  


 如何在细胞治疗各细分领域建立差异化和壁垒?


郭晓宁:


因为Treg产品现在仍然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因此如何在体外扩增它变得至关重要。


我们不仅进行了健康受试者的体外扩增实验,还在疾病如红斑狼疮SLE患者身上进行了尝试。这些患者的Treg数量非常有限,因此导致自身免疫反应。我们已成功实现了对一些极少量占比的Treg的扩增。然而,对于像MS这种由Treg功能缺陷导致的疾病,我们尚不清楚能否扩增出这些Treg,以及扩增后这些功能缺陷的Treg是否有效。因此,如何在将这些Treg开发成产品,实现大规模体外扩增,我们已做了大量探索,可能会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


我们正在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构建这样的产品。特别是在对Treg进行工程化改造的同时,添加CAR,那么何种类型的CAR最为适合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设计通用型的CAR,但事实上对于许多特异性疾病,许多公司也在尝试开发针对性的CAR。这些特异性CAR-Treg的疗效是否更佳,目前我们还不太清楚,因此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韩露:


我们北恒生物主要从事 UCAR-T 细胞治疗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我们有两个主要的产品管线,其中一个是针对 CD7 抗原的 UCAR-T 细胞治疗产品在血液肿瘤领域已经积累了80多例临床数据,最近我们也在探索在一些T细胞介导的非肿瘤疾病。


对于 CAR-T 细胞治疗来说,规模化和成本可能是一个主要的挑战。虽然我们能够确定每次生产的总细胞量,但由于剂量尚未确定,因此我们无法准确预估最终的生产成本。


UCAR-T另一个关键的挑战在于体内的长期存续。确保UCAR-T 细胞能够长期存续,我们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其疗效风险。


倪锡祥: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肿瘤不同,肿瘤患者面临的是生死抉择,如果不进行CAR-T细胞治疗,他们可能会死亡。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程通常较为漫长,尽管也会复发难治,但许多患者可能要到60、70岁才会出现威胁生命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选择使用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第一,安全性。患者原本身体状况良好,一次治疗后死亡,这无疑会造成严重后果。幸运的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使用细胞治疗的临床结果,包括自体CAR-T、CAR-NK以及UCar-T等,似乎尚未出现死亡病例的报告,这无疑是一个利好信号。因此,安全性是我们选择细胞治疗的首要因素。


第二,成本可承受。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长期复发,即使使用自体CAR-T细胞治疗,也可能会再次复发,需要更换其他药物。因此,未来是否可以多次更换药物,以及每次更换的成本,是否能达到患者可承受的水平,这关系到能否实现商业化成功。


第三,疗效显著。幸运的是,细胞治疗的疗效通常高于单抗和双抗疗法。


以我们开发的CAR-NK细胞治疗为例:


第一:安全性方面,我们已在20多例患者中验证,只有1例出现1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未出现任何感染性事件,表明该治疗方法非常安全,可能与细胞特点有关。


第二:成本方面,我们已实现商业化生产规模,考虑全部制造成本,每针治疗费用约为5000元。NK细胞通常需要多针治疗,总成本控制在1.5-2万元范围内,这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可及性,不仅在美国,在中国纳入医保也有很大可能。


第三:疗效方面,我们最早治疗的一名患者,随访10个月,如果按肿瘤评价标准,其处于完全缓解状态。当然,不能保证所有患者都能如此,但我们期待细胞治疗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带来至少2年以上的缓解,甚至更长时间。


  06  


中国自免疾病的市场和潜力如何?


徐沪济:

谈到创新药的市场,行业有一种声音:认为不仅要开发中国市场,还应关注国际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然而,我认为中国的自身免疫市场潜力巨大,主要有以下两个理由。


首先,在我国,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这与许多历史原因及多方面因素有关。比如,风湿科医生的数量相对不足。正如我提到的,全国合规和非合规的风湿科医生总数不会超过一万人,而我国的风湿病患者数量却超过亿人。换句话说,大部分患者并未接受正规的风湿科诊疗。


其次,自身免疫类药物在中国的市场渗透率极低。例如,生物制剂在国外的渗透率通常达到40%左右。在中国,我们从大型三甲医院获得的数据也较高,接近40%。但全国的整体渗透率却不足1%。换句话说,绝大多数患者尚未接受风湿科医生的治疗,亦未使用生物制剂。如果我国的渗透率能够超过5%,市场需求将大幅提升。因此,我认为开拓中国市场尤为重要。


要实现中国市场的拓展,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增加风湿科医生的数量和影响力。我们已开展一项重要工作,即实现“一市一科”,确保每个城市都有风湿科,目前这一目标已初见成效。接下来,我们计划推动“一县一科”,确保每个县也设有风湿科。患者如果不前来就医,再好的治疗也无法发挥作用。


其次,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提升风湿科的影响力。可以说,80%以上的医生对风湿病的认识不足,许多人错误地将风寒视为风湿病。因此,我认为做好风湿病的认知普及是至关重要的,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疾病,知道前来风湿科就医。


接下来,我分享下中国目前自免诊疗现状:从临床角度来看,诊断与治疗各有其重要性


首先是诊断。目前,自免疾病的诊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因为我们所依据的标准实际上是相当模糊的。对于同一标准,不同医生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早期诊断在治疗中非常重要。若能够合理地进行诊断,我们就能够合理地进行治疗。


其次是治疗。事实上,在过去20年中,生物制剂使得风湿科医生在医疗领域或国际舞台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因为其效果确实非常显著,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能否进行早期治疗,而早期治疗则要求早期诊断,这又回到了诊断问题。其次,仍有部分患者对治疗无效,因此需要更好的治疗方法在寻找更好的治疗方式之前,需要弄清楚疾病的治疗机制。但在此问题得到解决之前,细胞治疗是否有效一直是我们观望的焦点。



10.12日,深圳;BiG第二届自免研讨会


8:50-8:55 领导致辞


8:55-9:00 联合主办方致辞

涂   欢:深圳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深圳湾实验室副主任


9:00-9:30 临床视角,创新药开发自免,如何选择适应症?

徐沪济: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大内科主任兼风湿科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9:30-10:00 药厂视角,自免布局和BD策略


10:00-10:30 MNC视角,AZ在肿瘤+自免的布局和开发策略

章   宇: 阿斯利康产品管线和项目管理副总裁


10:30-11:30 Panel:自免创新药如何立项?MNC&biotech的布局策略,BD合作背后的故事

肖昌春:赛诺菲中国研究负责人、赛诺菲研究院负责人

徐亚南:武田制药全球外部创新合作部中国区负责人

靳照宇:明济生物董事长兼CEO

朱向阳:华奥泰生物总经理

周潇薇:松禾资本董事总经理(主持)


11:30-12:30 Panel:从肿瘤转战自免,创新疗法(CAR-T/CAR- NK/双抗/ADC/PROTAC等)如何选择适应症,不同modality各自开发优势及挑战,在哪里?未来有哪些新靶标值得关注?

范晓虎:湾岛细胞创始人/CEO

王立群:星奕昂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花海清:映恩生物研发副总裁

冯    焱:领泰生物创始人/CEO

张   雷: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卢宏韬:科望医药联合创始人/CSO、BiG总干事(主持)


12:30-14:00 午餐&参观&自由交流

● 深圳医学科学院(SMART)、卫光生命科学园、湾有引力


14:00  论坛闭幕


报名入口 



PS:免费席位有限,均为审核制


  • 观众门票:0元

含12日自免会议&午餐;限biotech/Pharma、临床、院校科学家、投资机构代表


共建Biomedical创新生态圈!如何加入BiG会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BiG生物创新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